1、雪,似乎盘踞了整个一月,似乎要弥补这许多年以来的大意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但是暖国的雪,“向来只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”,“纷飞后,永远如粉如沙”。
3、向往冰封前里,飘飞万里的气势,也只能在雪花飘飞之际做一遥想,那无数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可曾恼怒了这暖国的雪。
4、 是日,更定矣,余拿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
5、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;湖中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! 看雪,可兴之所致,不拘于时,可万万是在“更定”时分的,有几人?夜深人静,早已是人们躲进被窝,正做美梦的时候,可是却有人不畏严寒,“拥毳衣炉火”,在“人鸟声俱绝”的冰天雪地“独往湖心亭看雪”。
6、他难道仅仅只是向往自然的美景吗,在白天不更可达到视觉的享受吗?大概他那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寂的情怀只想自己独享,不想被人发现。
7、那种借景抒情,借物达意的幽愤情绪,我们不也能感受几分吗? 再来看湖中雪景: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;湖中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!先来一个湖光山色混蒙不分的全景,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云层哪是青山哪是湖水,给人的印象惟有一个字,白。
8、“与”的叠字更加深了这一印象。
9、再来细看吧,收回长镜头。
10、长堤、湖心亭、舟、人,事物由大及小;一痕、一点、一芥、两三粒,几个量词的应用似乎信手拈来,了无雕琢的痕迹。
11、试想在茫茫四合的山野中,自然与心灵的交流相通往往更具神奇,看到了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,自然之景的存在,唯我独享、唯我独在。
12、这多少也有一些沧桑之感。
13、 至此湖心亭的景色已尽收眼里,人在雪中,雪在心中,这一番夜游也不枉费了。
14、 答案补充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,乱蝉衰草小池塘。
15、 翻空百鸟时时见,照水红蕖细细香。
16、 村舍外,古城旁,杖藜徐步转斜阳。
17、殷勤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凉。
18、 全词从远近、俯仰以及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角度写景,写了林、山、竹、墙、蝉、草、池塘等七幅画面,容量之大,堪称妙笔,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,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,透过幅幅画面,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、自寻安慰、无可奈何的心情。
19、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,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,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