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大众网记者 武琳琳 德州报道
8月3日,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“民生答卷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。市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吉峰就民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、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工作情况,做相关介绍。据了解,今年以来,德州市民政系统按照省、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署安排,在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全部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的基础上,围绕“群众需要什么、我们能做什么、做了哪些、做得效果如何、还有哪些没做”,全面梳理,聚焦问题,着力在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、优化提升社会救助、开展“一老一小”系列关爱行动、对接社会力量发展慈善事业等重点工作上走深走实,全力书写有情怀、有思路、措施实、效果好的“民生答卷”。
织密兜牢基本生活保障网,托起“民生之底”
目前,全市各类困难群体共有176551人,包括2543名城市低保对象,49764名农村低保对象,25218名城乡特困对象,96425名残疾人,2601名孤困儿童。从2020年开始,德州市连续三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,每年提标幅度均高于10%。在此基础上,还建立了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。目前城市低保、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分别比2019年提高了44%和39.7%,农村低保、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分别比2019年底提高了48.9%和49.4%,实现对老年人、孤困儿童、流浪乞讨人员、特困人员、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全覆盖,救助标准全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。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1.64亿元,发放特困供养金1.59亿元,支出临时救助金487.1万元,发放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费2571万元,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“两项补贴”资金8600万元,为421名精神障碍康复对象开展康复服务3350次,这种真金白银的投放饱蘸着党委、政府殷殷的为民情怀。
优化定型社会大救助,擦亮“民生之窗”
社会大救助工作已成为德州市民生工作的一个品牌,是了解和显示民生工作的“一扇窗”。今年以来,市民政局紧紧依靠大数据和7859名“铁脚板”及时准确地摸排、汇集、整理、上传救助对象的各种数据,依托大救助平台对低保、特困、低边、支出型和易致贫返贫五类共计21.3万低收入人口建立起动态监测机制,首先解决好工作发力点的问题,着力抓好受助困难群众相关信息的更新、充实、完善,力求无误、无漏。同时,抓住社会大救助列入“全市系列集成改革”的契机,突出抓好“三型救助”。“基础型”上,在将“福利包”“政策包”有效整合、落实落地的基础上,突出用好商业保险的放大、固化保障作用,比如在全市推广夏津县“社会力量+商业保险”模式,通过对接社会力量筹集资金,为困难群体购买医疗保险;“发展型”上,全面推行“大救助+”帮扶示范点,包括控辍保学、志愿者帮扶、专业社会组织帮扶、就业车间、居家灵活就业、金融扶持、产业带动等12个帮扶事项,启动内生动力,实现由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、由要人“搀扶”到自主“站立”的转变;“服务型”上,扎实开展“大救助+”试点项目,包括“大救助+智慧养老、微心愿、三留守、慈善筹”等8个项目,广泛衔接各类慈善、救助资源,强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。要求各县市区立足自身实际主动认领2—3个示范点和试点项目,创亮点、塑特色、出经验。今年突出抓好低保这一最大保障群体的扩围增效工作,在全省其他市低保人数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,全市实现了低保人数的唯一正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