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(资料图片)
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,这一新技术在国内催生了搜索、电商、社交、外卖、短视频等一众庞大市场,诞生了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美团等大公司。
但互联网模式也在诸多市场折戟。其中每一个代表性巨头的跌落,往往意味着该市场短时期内将趋于沉寂,热钱开始退散。ofo跑路、摩拜卖身,代表着互联网共享经济的退潮。“蛋壳”暴雷,让长租公寓市场陷入长时间的冷清。
去年,每日优鲜的关停,则使得火热的生鲜电商的诸多商业模式,受到了更为严苛的拷问和质疑(尤其是前置仓模式)。
自2022年7月起,每日优鲜关停了其占营收比重约为90%的DMW零售业务(分布式微仓,即前置仓业务),陆续裁撤几乎所有的前置仓和员工——这被业界视作,每日优鲜进入实质性的“停摆”阶段。
停摆逾一年,美东时间8月3日,每日优鲜在SEC(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)递交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最新年度财务报表。这份财报披露了这家曾经的“生鲜电商第一股”在2022年的经营概况、关停核心业务后具体的善后措施。
但更受关注的,是其公示8月份新签署的一笔约合人民币1.94亿元(2700万美元)的融资。钱还没到账,也未必一定到账——去年山西东辉投资集团就曾接近为每日优鲜注入约2亿元人民币“救火”,但最后没投,管理层也没做任何解释。
谁也不知道融资最终会被运用在什么领域,发挥多大的作用。但至少让每日优鲜的股价在北京时间8月4日收盘时暴涨284.47%。从濒临退市的0.515美元,跃至1.980美元,回到了安全线之上(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,股票最低报买价不得长期低于1美元)。只是,对比13美元的发行价,每日优鲜的市值仍在“地板”上。
北京时间8月7日盘前,每日优鲜继续暴涨
我们通过梳理财报、对话供应商与前员工,尝试了解,停摆一年后,每日优鲜剩下了什么,还能做什么。
关停逾一年,每日优鲜还剩什么
这份迟到了近半年的年报,核心项还是营收与亏损、负债与融资、残缺的业务,以及关于员工和供应商的大量诉讼。
亏光165亿,还欠供应商13亿,欠用户1800万
据年报,每日优鲜在2020 年、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人民币61.304 亿元、69.515 亿元和27.613 亿元;净亏损分别为16.492亿元、38.498 亿元和15.236亿元。
其中营收的大幅下降主要因2022年7月后主营业务的关停,但亏损仍然巨大。自披露财务数据的2018年开始,到最新的2022年,我们统计每日优鲜合计亏损约人民币121.64亿元。
而据企查查监测,每日优鲜创立以来的总融资规模在172.70亿元左右(其中包括IPO前的18.17亿美元和24.3亿元人民币融资,以及IPO轮扣除承销佣金、折扣、发行费用后的2.472亿美元,按2023年8月7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.1895计算)。
每日优鲜部分融资,其中山西东辉投资集团的投资并未到账
每日优鲜不仅亏完了所有的融资,至今还欠着供应商13.04亿元(2021年为16.05亿元)。这个“烧钱”的速度,比之ofo也不遑多让。
据企查查监测,小黄车历年融资合计约154.37亿元人民币(不包含未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,可能高达数亿美元)。小黄车不仅亏光了这些钱,以2018年其APP显示的退款人数和常规押金档位(199元)来算,它当时还欠1600万用户,共计约32亿元人民币的预付款。
欠用户的钱,每日优鲜相对少很多。每日优鲜将用户预付款(主要是储值卡)作为递延收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列示,并在用户消费后进行摊销。据2022年年报,每日优鲜迄今未摊销的递延收入余额约为人民币1820万元。
小红书、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上,反应迅速的用户曾在去年7月每日优鲜频繁缺货,乃至即时配送业务关停时,及时消费(曾在短期内保留次日达业务,用户可进行消费)降低损失。也有人退款成功,但从年报来看,至少有1820万元的用户的钱,成了一个纯粹的数字。但目前每日优鲜的APP和小程序都已打不开,甚至连数字都看不到了。
每日优鲜的小程序和APP界面
但最受煎熬的肯定还是供应商。关于这13.04亿元的应付货款(主要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货品、物流和营销费用),根据《晚点latePost》的报道,其中既有被拖欠了4000万元货款的蔬菜供应商,也有金额虽只几十万元,但资金链断裂使得其生意难以为继的小商人。我们询问了为每日优鲜供货、供仓库、做加盟的人,他们表示被拖欠的货款和押金,这一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年报显示,每日优鲜在2022年还掉了3亿元欠款,但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供应商同意按总货款的两折进行分期支付——很多商家接受了两折还款,但似乎也没拿到钱。年报还提到,每日优鲜在国内被提起约851次起诉讼,其中主要是供应商诉讼,标的金额总计约人民币 9.627亿元,平均单场诉讼的标的金额在113.125万元。联想到农产品生意低毛利、重资金、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。每日优鲜为供应商们带来的坏账,已然构成了一道又一道他们难以迈过去的坎。
也欠着“自己人”钱,CEO和董事们只领了250万元工资
2022年7月28日,每日优鲜全员会录音流出。会上,有高管称山西东辉集团战略投资款未如期到账,绝大多数员工薪资会暂缓发放。同时,人事负责人宣告,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截止到7月28日。公司将继续缴纳7月份的社保、公积金。但从8月开始,需要员工自理。
期间,有员工就6月、7月尚未发放的工资提出质疑,人事回复“现在没有能力回答”。
据年报,每日优鲜的一众子公司目前正处理着约1332名前雇员在国内发起的劳动争议,涉案金额总计约人民币6660万元——每个人差不多5万元,大概是几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工资。其中,截至2021年年底,每日优鲜还有1925名员工,而到了2022年年底,只剩下57人。
2022年6月1日,北京,位于望京的每日优鲜公司总部
这其中,业务相关13人、财务和法律10人,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5人。显示的管理层仅剩1人,然后有27人被归入了“其他”。据我们了解的曾负责每日优鲜采购的前员工“杨希”(化名)介绍,她曾经的直属领导,每日优鲜的创始团队人员,也已在今年年初离职。
也就是说,每日优鲜在2022年少了1868名员工,按1332人对其诉讼来算,最乐观的预计是,仅有三分之一的员工,在个人权益上与公司不存在纠纷,也就是未被拖欠薪水。
杨希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之一,她在2022年年初离职,彼时每日优鲜资金链尚未彻底断裂,工资虽然有所削减,但好歹按时发放。
此外,2021年,每日优鲜的首席执行官(CEO)和董事共领了2890万元薪酬(现金和福利)。而在2022年,他们也只拿了250万元。
仓库归零,公司还剩318平米
在关停前置仓业务后,截至2022年10月31日,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总建筑面积还有66390平方米。而在之后的2个月时间里,它关光了几乎所有的仓储,仅剩5093平方米。
按照其单个前置仓260平方米—657平方米的面积区间计算,彼时前置仓还剩几个到十几个之间。而截至2023年3月31日,每日优鲜终止了生鲜市场的所有经营合同及相关租赁。仓库彻底清零。
租赁物业,只剩了北京一间318平方米大的办公室。
过去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成功,都倚赖同一路径——用融资换效率,用效率换规模,用规模换利润。短短几年时间,走完传统行业或公司动辄几十年的成长周期,背后是几百几千家公司迅速的优胜劣汰。
但如果某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本就未被充分验证,那么几百上千亿的资金,海量人脉、资源的催化,未尝不是对错误的放大。过去,我们看到一众公司早熟,然后早衰。ofo、蛋壳、每日优鲜都仅是其中的代表而已。
以生鲜电商为例,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曾统计了这一领域的4000多家公司,其中7%巨亏、88%亏损、4%持平,仅有约1%能盈利——盈利的大概率是只做地方市场的小公司,在做全国市场、具备规模的生鲜电商公司中,我们暂时没有看到全面盈利的迹象。
新融资两亿后,每日优鲜还有什么
截至2022年12月31日,每日优鲜现金账户还有人民币2091.5万元,租赁物业还剩一间办公室,以及57个员工。但它公告称,已与两家投资者分别签署两份股票购买协议。两家投资者同意认购每日优鲜总计54亿股B类普通股,交易总金额为2700万美元(约合1.94亿元人民币)。
截至2023年6月,创始人徐正持有每日优鲜6889万股普通股,持股比例9.4%,腾讯持股比例在7.6%。新进投资者将合计持有每日优鲜54亿股B类普通股,占已发行股票总数的88.1%。而两家同意将这些股票的投票权,全部转让给每日优鲜董事会主席兼CEO徐正。
也就是说,2019年最高时市值被估到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每日优鲜,最终以差不多2亿元“卖身”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日优鲜还与Mejoy Infinite Limited及其股东签署了股票购买协议,将以1200万美元收购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全部普通股。
市场上关于公司Mejoy的信息不多,我们仅通过“领英”了解到,其大股东严人杰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。同时,Mejoy官网介绍,其成立于2019年,管理层来自于广告公司蓝标、汇量等,主要为出海企业提供推广方案、买量投放、素材制作、本地化真人视频拍摄等效果类广告营销服务。
Mejoy官网
据公告,业务收购交易完成后,每日优鲜将开始提供定制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及服务。但有二级市场投资人猜测,这两笔交易实质上是Mejoy花了1500万美元借壳上市——先花2700万美元买下每日优鲜,再用其中的1200万美元收购Mejoy,将实际业务注入。
前员工杨希倾向于认为每日优鲜确实是借此“调头”,开始做数字营销业务。但这笔钱不论用在何处,大概率都不会拿去还债,用来还债也远远不够。所以,那个专注于前置仓的生鲜电商公司每日优鲜,已经为自己的创业生涯,划下了句号。
脚上“沾着土”,也赚不到生鲜电商的钱
让每日优鲜陷入“巨亏”的前置仓,曾是互联网对“大、散、慢”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一次“创新”。
每日优鲜搭建了“城市分选中心—前置仓”的二级分布式仓储体系——在华北、华东、华南等地区建立城市分选中心,即大仓。再根据订单密度,在商圈和社区建立前置仓,覆盖周边半径3公里内的地区,排布上千乃至数千个sku,保证产品品质和小时级(后面被不断缩短至半小时范畴内)的交付速度。
但居高不下的履约成本,让前置仓模式始终面临着“效率和成本”的两难抉择。我们以数据更充分、业务更成熟的每日优鲜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经营情况为例。
这一季度,每日优鲜共履约2870万单,但付出了6.379亿元的配送成本,单均分摊22.22元配送费用。
而此时,它每个订单的价格为88.4元。也就是说,对前置仓模式反复优化了七年,每日优鲜的配送费占收入比重,还是在25%左右。这对于低毛利的生鲜行业来说,仍是“难以承受之重”。
《每日人物》曾了解到每日优鲜高管“王大强”(化名),他提到2021年9月,每日优鲜的履约成本被压缩到20块钱(每单)左右,同时保持着史上最大规模单量。在北京,日单量(单仓)超过1000单,已经出现盈利趋势,“是每日优鲜最接近盈利的时刻”。
但这背后,是一个店长管多个门店,夜班变成一人巡查。就连租用的服务器数量也进行了缩减,同时开始裁员。
事实上,从过往经验来看,做生鲜电商不论什么模式,前期都是巨亏的。美团财报披露2021年其在新业务上亏了人民币384亿元,主要是做社区团购的美团优选,和做前置仓的美团买菜。
美团新业务得以持续经营,靠的是背后酒旅、外卖业务作为现金牛,源源不断的“输血”。2022年,美团新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39.3%至592亿元,亏损收窄至284亿元——一年还是亏掉了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历史亏损之和。
2022年,前置仓另一头部公司叮咚买菜的亏损历史性地收窄到了8.069亿元(披露财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),今年一季度更是只亏了0.524亿元。但靠的是降低折扣与优惠,砍掉一半的营销费用,这导致其营收首次录得同比下滑。
与此同时,叮咚买菜在该季度的履约费用还有11.96亿元,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达23.9%——线上买菜一方面依然重度依赖营销,另一面配送费用始终居高不下。过去的互联网公司,都是通过“规模化”实现固定成本的不断分摊,最终获得利润。也就是前期烧钱、后期赚钱。但生鲜电商行业,目前仍有包括营销、配送、仓储一揽子等比例增长的刚性成本。
即便单量增长,这些费用仍很难被大幅分摊,前置仓商业模式的边际效益微弱。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曾在202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叮咚买菜原来讲性价比,而现在要强调品质或商品更好。提升高价值商品的经营,提升客单价,是叮咚买菜的未来方向。”
但想要让用户在刚需、民生属性强烈的“买菜”上花更多的钱,不仅对业务是挑战,对舆论影响与公司形象,同样有很大风险。
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的成功上市,是前置仓模式迈过的第一关。未来,“活了下来”的梁昌霖,或许还能把公司做到盈利,迈过“第二关”,但充其量也就是“撅着屁股捡钢镚”。此时回过头来看,虽然天猫、京东、美团、拼多多等大平台这几年都在持续加码“生鲜电商”,但“买菜”对于平台级公司来讲,本就可以弱“财务考量”,长期亏钱不是不能接受。平台看重的,是高频、复购的买菜提供的“生态价值”。
而对每日优鲜、叮咚买菜们来说,似乎只有赚钱才能活下去,也才是成功的。但这实在太难了——徐正15岁就被保送到中科大数学系,精于“算数”。又在联想工作时,领导过集团的水果事业部,是“脚上沾过土”的创业者。但纵是如此,他在2019年的一场高层会议上还是痛哭,“生鲜这生意太难做了”。